《人民日报》
近年来,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年均增速20%以上,2012年更是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国家财务科技支出就高达5600.1亿元。然而,与连续高增长的经费投入和不绝扩充的科研步队相比,我国的科技立异力仍显缺乏,尤其是基础研究中的突破性、原创性结果少。而近来泛起的一些科研糜烂案例,更引发民众对科研投入效率的担心。
钱多了,人有了,为何科研结果上不去?除去基础薄这个基来源因,科研经费在申请、治理、使用上保存哪些问题?科研人员有怎样的困惑?本版今起聚焦科研经费,一探背后泉源。
科研立项不可靠关系
有些非竞争性的课题,容易沦为主座意志的产品
不少项目从立题到结题,请熟人专家投“人情票”
业内专家介绍,在2001年进行的科技体制革新中,确定了国家科研计划全面实施课题制治理,形成了如今以课题组为中心的科研立项模式。这种以单位为中心的“大锅饭”式科研治理模式,在提升科研人员立异积极性同时,也逐渐显现顶层设计者没想到的问题。
课题需要申报,科研人员处理的事务增多。专家体现,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设有统一的科研经费申请机构,而我国资助来源则更多元,除了发改委、财务部、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机构,险些每个行业的治理部分都可以是课题资助方。差别渠道经费的申请和治理难以协调,客观上加大科研经费的治理难度。
科技经费另有竞争性与非竞争性之分。目今,大部分科研经费是竞争性经费,需要通过申请历程中的竞争来获得资助;而面向国家需求的,一般属于非竞争性的科研事情,有时通过指令来申报。随着总量增加,两者经费均在增长。南方某大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王辉(化名)坦言,竞争性经费大大都是科学家从自身研究出发,且获得同行认可的题目,而有些非竞争性的课题,则经常容易沦为主座意志的产品。
针对科研人员花费太多精力用于申报、验收、结题,影响科研效率,曾有学者提出,应该加大非竞争性经费比重,让科学家潜心做科研。王辉则认为,竞争性经费分派可以发动高质量结果的产出,真正用在科研上的钱比较多。据报道,中国科协一项对科研资金用途视察显示,用于项目自己仅占40%左右,大宗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目今学术界有分量结果,大部分是竞争性的产品;非竞争性科研项目,有些立项时质量看上去还比较高,但由于缺乏竞争和同行评审,竞争力逐渐下降,质量并不乐观。”王辉担心,争取非竞争性项目,经费治理部分有较大的话语权,可能成为权力、关系的竞争,这为“跑关系”、“拉项目”提供了空间。“大的项目动辄上亿,如果使用不当,浪费很大。”
有科研人员介绍,课题组通过竞争来的项目,需要走过书面申请、通讯评审和集会评审等环节,有同行专家把关,每个环节都要差额,研究质量也相对好评估。
不过,北京某国立研究所研究员刘斌(化名)认为,不少项目从立题到结题,都请一些非本专业的大专家,大专家一说“好”,其余专家都赞同。请熟人、投“人情票”成为“潜规则”,况且有些照旧师生、同事关系,各人不会轻易突破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出结果、要结果的压力下,课题组和所在单位也是“一荣俱荣”,科研人员有时不得不去拉项目、跑关系,而主管部分一般也默认这种行为,甚至黑暗勉励,这样可从国家财务那里切到更大的蛋糕。
治理要领不可反添乱
立项后经费拨付不实时,制约科研进展
预算审查管得太死,容易诱发报销造假
记者采访了解,有些经费治理要领不但没能激励立异,反而给科研“添乱”,其中之一即是拨付的时机。
“有些头一年底立项的项目,甚至第二年7、8月经费才华下来。如果手头有其他在研项目,一般还可以从现有经费中暂时‘垫付’,不然就等着钱‘开锅’。”刘斌说,一些高质量立异性项目,通常至少头一年10月就得要着手,没有钱严重影响事情开展。
按划定,我国经费治理又接纳“零结余”的方法,到期没花完不但要退回,还会影响到争取下一个周期的经费。
一方面拨付不实时,另一方面经费使用又很僵硬。王辉说,差别于有明确时间节点的工程建设,科研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计划不如变革快”,且“意外”的发明往往是出彩的。“经费卡得太死,开拓性、立异价值高的研究反而得不到支持。”
“经费应该有个浮动区间,现在出差经费、用来买仪器的钱,都管得死死的,多用或者少用都不可。”王辉说,有效的预算治理是须要的,但要尊重科研纪律,不可按机关或者企业经费治理的步伐来治理科研经费。
专家介绍,项目验收时,下达单位往往又希望看到项目逾额完成“考核指标”,而真正立异的研究大大都是失败的。如果申请时定下了硬指标,结题时完不可,则会进入“黑名单”,拿不到新的科研项目。
“不少项目在申请时,考核指标留有相当大的余地,有些照旧已完成的课题,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硬考核指标,也有今天签订任务书,明天就能结题,甚至还能逾额完成。”刘斌说,从这点看,目前的经费预算模式,一定水平上勉励了低水平、重复的平庸研究。
近期,科技部在增强科研人员经费使用的自主权上也做了一些努力,例如将科研运动中一些科目支出的经费调解权直接交到课题担负单位和科研人员手上。但科研人员反应,“这些改变还远远不敷。”
“对科研人员学术上的检查应该严格,而经费使用的检查不宜太细,有个框架就行了。”王辉认为,治理企业、商业的方法与治理科研,机关办公经费的报销方法和科研治理的方法纷歧样,不可“一刀切”。不改变现行的科研经费治理模式,财务预算、审查上治理的太死,可能诱发科研人员财务报销造假的危害。
王辉说,凭据自己多年视察,科研人员大多是想兢兢业业科研,类似浙江大学的陈英旭挪用巨额经费只是个案。虚假发票报销等一些行业的“潜规则”,是不对理的经费项目治理方法“逼良为娼”,科研人员只是去适应这些“规则”。
经费预算不可太“重物”
科研经费大大都用来购置仪器设备以及支付种种用度
用在科研人员身上的,只有低比例的劳务费和咨询费
目前,在编的科研人员、大学教授有牢固的人为,而通常的科研项目“主力”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以及技术辅助等人员的收入则需要从项目经费支出。能申请到经费,往往也就成为“项目老板”。
记者了解到,凭据划定,科研经费大大都是用来购置仪器设备和支付质料费、集会费、出差费的,用在人身上的,只有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且劳务费的比例很低,经费少的项目是15%,多的不凌驾10%。
由于没有人头费,为了项目运转,课题组用诸如提高收取房租水电费、试验用地费及质料费等方法,从科研经费中划拨出部分经费,用于发放种种人员的人为及种种津补贴。
“试剂耗材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刘斌说,曾有一段时间,每天都有数十家试剂耗材公司的推销员在单位内转,只要你允许购置他们公司的试剂,发票随你的意愿开,因为试剂耗材是易耗品,比较好报销且不易查处。“各科研单位的财务制度已经较健全,但报销只是看发票开的是否规范,无法核对发票与实物是否相符。为了报销,科研人员有时难免‘钻空子’。”
刘斌还提到,有些研究有大宗野外试验要做,要到台站去蹲点,光靠几个在编人员肯定不敷,而所有学生和临时聘用人员的经费都需要课题组支付,10%的劳务费仅够支撑1到2个月。
在业内人士看来,科研人员的基本包管并不太好,如果老是让科研人员操心“吃了上顿没下顿”,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科研以外的诸多事务,在一种急躁的心态中事情,难以期望能出原创性的突出结果。
专家介绍,欧美等兴旺国家,科研和教育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待遇,差别学科之间收入差别也不大?翁饩延邢嗟币徊糠质侨送贩,作为科研人员的补贴。在美国一些高校,大多教授只有9个月的人为性收入,另外3个月是从研究经费中补齐。王辉体现,我国缺乏兴旺国家良好的基础条件,还处于实验室建设阶段,现阶段一定水平上的“重物轻人”可以理解。
不过,刘斌认为,我国虽然有较健全的国家、省部级实验室和种种平台,但这些实验室大多只有单位领导的团队或一些杰出人才才华使用,一些优秀的年轻科研人员也难以使用。不少科研人员为了开展科研事情,花许多年的精力申请种种项目和经费来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有时不得不加入那些并非自己专长的项目。
项目评审不可图政绩
一些台甫头的项目,立项的须要性和研究结果难审核
财务性横向经费若监管不严,可能滋生跑项目拿回扣
有科研人员反应,挪用经费、科研诚信等问题,虽然值得警惕,但目今更为紧迫的是建立有效的经费利用体系,把钱花在刀刃上。
王辉说,在基础研究项目的计划、立项等环节,我国虽按国际老例建立了严格的监督治理步伐,但最后仍需要行政治理部分来切盘子。“应该多听取真正懂科学人的意见,不可让那些带个人或部分利益的科学家来左右评审结果。”
在他看来,目今我国许多研究是低水平、重复性的研究,虽能宣布一些国际SCI论文,但原创性的、突出的科研结果少。一些挂着台甫头的项目,说来似乎很有立异点,但实际上这些点很空,花销也很大,如果牵头人物的身份特别,立项的须要性和研究结果就更难审核。“尤其是部分非竞争性经费,回避了同行专家的监督、评审,能不可通过、有没有价值,往往是谁给钱谁说了算。”
王辉建议,应该加大同行评审的力度,这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治理模式值得借鉴。他认为,在某些大项目的立项上,从科学价值上的论证并不充分,而利益分派上的“政治性”论证比较多。
有学者也指出,效劳久远、短期价值难以评定的基础类研究应该由国家主导,而应用型的、产出价值比较好评定的则由市场来刺激立异。在政府主导的科研体系下,掌握经费的治理部分可能更在乎政绩而少考虑经济回报,因而有“显结果”的重大工程支持比较多,与民生相关、有久远市场价值的立异可能并未几。
“怕就怕有些人打着国家需求的幌子,做的是行业利益、单位利益甚至是个人利益的‘研究’。”王辉说。
专家体现,一方面是钱没花在刀刃上,另一方面有原创性思想的研究又可能难以获得连续稳定支持。
王辉还体现,某些经费从拨款途径上看虽然是横向经费,实际上也是财务性支出,可拨付到使用单位后,差未几就是治理的处长说了算,不但经费使用历程缺乏有效监督,结果质量也难以评估,这就更可能滋生“跑项目”、“拿回扣”的糜烂,这方面的科研不端更值得注意。
“好比,许多应用基础类研究项目,主要由行业支持。这些行业部分,他们拿着国家的钱,一部分拨给自己所属的研究机构,另一部分给本部分以外的研究机构。这些研究就像工程建设投资,有牵头单位和课题组层层转包,一项内容多头申报,使得预决算不真实。这个历程如果监管不到位,治理人员就可能也从中拿回扣,肥自己腰包。”王辉说。